證券市場
虛擬運營商獲牌 破冰還是形式?
發布時間:2013-12-30 22:45:56 文章來源:

  11家企業終于拿到了工信部頒發的《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批文》。

  奇怪的是,一直以來呼聲最高的國美、 蘇寧 并未出現在列,此前與運營商簽訂協議的20余家企業也縮水至11家。盡管工信部曾聲稱“只要是符合要求的企業都可以獲得試點資格”,但看似并不那么簡單。

  為何只有11家?

  12月26日,工信部宣布首批11家企業獲得牌照,包括天音通信、浙江連連科技、迪信通、分享在線網絡技術等。

  此前, 中國聯通 ( 行情 , 問診 )、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分別與14家、16家、17家企業簽訂移動轉售合作協議,除去重疊的12家,共有20多家企業與運營商簽訂協議,為何只有11家試點?

  對此,工信部解釋,截至發文件時,工信部共收到企業正式提交的申請材料11份?穴含浙江省本地經營1份?雪,經審查并補充相關材料,11家獲批經營移動通信轉售業務。也就是說,正式提交申請材料的企業全部通過了審查。

  但是,國美相關人士曾表示,“國美已經于12月份向工信部正式提交了相關申請,目前正在審批中,由于申請企業較多,審批正在正常推進”。

  對于國美、蘇寧的缺席,業內人士認為,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國美、蘇寧的強項是零售渠道,做零售型的虛擬運營商主要倚重價格,利潤率低,國美、蘇寧對虛擬運營 商業 務不太感興趣,不急于加入戰團。二是此次只是虛擬運營商試點,工信部并不希望零售巨頭參與,巨頭的參與很可能只有價格戰。”

  近水樓臺

  記者發現,此次試點的企業中,傳統手機渠道商數量過半。

  對此,迪信通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虛擬運營商的審批過程與一般的通信業務發牌過程不一樣,這些企業先與運營商簽訂合作協議,才能去申請虛擬運營商牌照。在此情況下,與運營商一直有深入接觸的公司,自然更有優勢簽訂協議。同時,運營商也更加清楚這些傳統渠道商的內部情況,更容易給出授權。

  “傳統渠道商在手機銷售方面,與運營商SIM卡的銷售聯系緊密,之前一直做SIM卡銷售的企業,比較有優勢。”上述人士強調。

  據了解,獲牌的企業可以租用基礎電信運營商的移動通信網絡,為用戶提供基于自身品牌的通信服務,包括?押短信、話音、流量等重新組合為更靈活的套餐,銷售給用戶;發售SIM卡;發展增值服務,如語音郵件、短信業務等。

  虛擬運營尚待時日

  虛擬運營商牌照的發放,開啟了一個規模約達300億元的市場。但從短期來看,中國的虛擬運營商要大有作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前有媒體稱,運營商按7折左右的價格將短信、流量資費“批發”給虛擬運營商,短信結算價格7分錢/條?熏流量120元/G?熏語音資費0.1元/分鐘。

  顯然,這一價格在三大運營商的資費面前,毫無競爭力。對此,電信分析師付亮對本報記者表示,移動轉售商不可能拿到優惠的資費,單純靠移動轉售業務掙差價,只能掙“辛苦錢”,或許還要賠錢,企業應該鎖定目標群,推出特色服務,掘第一桶金。

  獲得牌照后,京東聲稱,5年內力爭成為中國第四大運營商。阿里巴巴集團公關總監顧建兵也對記者表示,企業不想只是純粹做轉售業務,希望通過創新為用戶提供服務,但要達成目標并不容易。他還透露,目前已經做了一些套餐設計,將努力成為第一個推出虛擬運營業務的企業。

  相比企業的樂觀,比特網助理總編曹增光表示擔憂,虛擬運營商牌照的頒發,更多的是形式,不會對運營商造成威脅,對企業自身來說也存在鴻溝。

  易觀分析師黃萌表示認同,“按照國外的經驗,虛擬運營商帶來的是更優質的服務和低廉的價格,但是在中國市場尚需時日。”

熱文
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