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A股市場上彌漫著按捺不住的“打新”熱情。
作別14個月后,首批 新股 即將亮相。此次證監會濃墨重彩修改的新股發行制度,強調抑制“三高”(高發行價、高發行市盈率、高超募額),意在希望A股投融資的正常功能能夠“平穩”恢復。
配合證監會,交易所、證券業協會近期出臺了一系列自律或規范措施預防二級市場“炒新”,新股上市首日依然延續執行更為嚴格的漲跌幅“限價令”,私募 信托 和 債券 基金 等原本市場的打新主力被嚴禁參與網下申購。
而 IPO 重啟之下,蓄勢待發的打新者已經盯上一些“新玩法”。許多私募機構通過與基金公司的專戶部門合作,曲線投入新股初來的“蜜月期”。
私募“繞道”
跨年之交,在經過一輪新股發行改革后,一周內15只新股涌來。新的發行制度本已超預期:增加網下配售比例、向公募基金和社保優先配售、發行價與大股東減持價掛鉤等等,讓市場對新股質地和抑制“三高”的效果有所期待。
多位 股票 型基金經理表示,只要有空余倉位,近期的資金都會用于打新。“我們管理的混合型基金、年金、社保賬戶肯定都會打新的,首批新股的質地有監管層和券商的把關和背書,新規下定價也不會高得離譜,且新規下公募產品和社保網下中簽率將提升,這是不錯的投資機會。”一家基金公司投資主管稱。
然而,監管層對專職打新態度明確。證券業協會2013年12月27日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承銷業務規范》,將債券型基金、集合信托計劃及載明以博取一、二級市場價差為目的申購新股的證券投資產品關在了門外。可見監管層對預防新股“炒作”的決心。因為,在一定程度上,二級市場的炒作熱情也可能提高新股上市后的安全邊際,為高定價“護航”。
這些資金能否順利進入IPO市場關鍵還待監管尺度。實際上,新股發行制度中有規定,券商可以對打新資金是否為“博取一、二級市場價差為目的”這一監管標準做出事實審批,有權將這樣的資金剔除網下申購之列。
此外,新的發行制度下,網上申購要實行市值配售,也就是需要現持有非限售股才有資格參與網上打新,這也基本斷送了一級債基的打新夢。
不過,這些并未能阻擋私募們打新的熱情。經濟觀察報了解到,近期一家私募機構與一家小型的公募基金的專戶部門火速合作,推出專門“打新”的結構型產品,已經完成5億元的募資,其投資標的為參與較早期的50只股票的配售。
該打新基金由公募基金提供專戶通道,私募做投資顧問,采用分級的方式并放大到4倍的杠桿,期限為1年。
他們對新股收益率預期樂觀:以歷史參與新股配售的收益作為測算基準,為優先級提出了高達8%的約定收益,加上杠桿作用,他們預計劣后端收益或能到25%左右。這意味著,他們測算的打新的平均收益率至少12%。
該私募內部人士分析,經過一輪史上最嚴厲的財務核查,擬上市公司的質量得到大幅提升,投資價值凸顯;同時,新制度下,擬上市公司大小非的自身利益與二級市場投資者利益密切掛鉤,發行價將得到有效合理的控制,無形中提高了網下配售新股的安全邊際。
事實上,業內多家中小型公募基金在向私募兜售打新的專戶通道,根據資金規模大小,通道費率從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八不等,但由于IPO的重啟太過突然,更多的私募基金借道專戶打新的工作還在籌備當中。
私募看重的是公募專戶渠道的網下配售資格,而公募產品其實在打新中更有優勢。新的發行制度向公眾利益傾斜,公募基金產品和社保基金將享有網下配售中占比40%的優先權,這將很可能提高公募基金產品打新的中簽率。
按照新的規定,借道基金專戶的打新基金不在優先配售的范圍之列,但一些私募人士認為,利用基金專戶在40%的優先配售里依然有操作空間,而在剩下的60%中,與投行關系好的打新投顧具有更多機會。
監管與市場
國泰淘新基金同樣是在2013年12月火線發行。這是一只靈活配置型基金,其中95%的倉位可以用來投資新股。該基金受到大量券商客戶的青睞,首募15億元,客戶量有1萬2千多戶。
但在這之后,同類的新基金即使發行也不敢再用類似“淘新”之類有關“新股”的名稱,雖然新股發行制度向公募傾斜,監管層還是以窗口指導的方式叫停了專門投資“新股”的新基金。
2014年新股發行數量之多、節奏之快可能超過以往數年,800家排隊公司中,數百家公司將在這一年拿到批文。首批新股的示范效應顯著,在外界看來,監管層的一系列舉措都意在“平穩”開閘這一主要目標。
新制度中,市值配售雖然對中小投資者網上參與新股申購起到風險警示作用,實際上原本也限制了網上打新的熱情。歷史上,A股網上打新的收益在8%到10%不等,引入新的市值配售之后打新,成本將會大大增加。例如根據深交所1:1市值和打新的原則,原本100萬元打新,配售之后就需要先持有100萬市值的股票,共動用200萬元。
自2013年11月底新股發行改革指導意見發布以來,證監會、交易所、證券業協會還出臺了十余項配套規范措施,除了完善發行流程,更多是對承銷商責任、參與者自律、上市行為表現規范等做出嚴格規定,哪怕動用一些看似和市場化方向不一致的行政手段。
例如,新股發行暫停前最后上市的 浙江世寶 ( 行情 , 問診 ),首日集合競價開盤漲幅高達505.43%,這次,上交所和深交所均要求,新股上市首日開盤集合競價的有效競價范圍為發行價上下20%,同時上交所規定新股首日最高漲幅限于144%。“謹慎”則是承銷商的關鍵詞。雖然新的發行制度中引入券商自主配售制度,但是目前已經有至少6家券商在首批發行的新股中放棄了自主配售權,因為權利越大、責任越多。新制度對券商權利和義務做了更明確的規范,如果發現發行人申請材料中記載的信息存在不真實之處,12個月內將不再受理相關保薦代表人推薦的發行申請。
市場最為關注的仍在于定價環節。
2005年至今上市的1169家新股,上市6個月后,破發家數為437家,占比達37.38%;上市一年后,破發家數為 620家,占比更是高達53.04%。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達到44.55倍。
新的制度取消了參考同行業25%市盈率紅線的硬約束,取而代之的是市盈率高于同行業上市公司二級市場平均市盈率的,在網上申購前發行人和主承銷商應發布投資風險特別公告。詢價環節中,另一大明顯限制是剔除10%最高報價。其他即上市公司和承銷商的諸如減持價與市價掛鉤的事后約定和承諾。
但是市場普遍擔憂,這些約束行為能否真正起到作用。在A股過去“不良”歷史經驗下,新制度將帶動發行定價較過去出現下降,但是新股更是市場多方力量博弈的最集中所在,首批的定價或仍不會低。
瑞銀證券即表示,“我們擔憂,在IPO 啟動初期,首批50 家公司高發行價的現象可能存在,初期上市新股發行量大多在4億股之內,承銷商很容易尋找10-20 家投資者來報價,而風險提示等條款事實上的約束可能不大。”
然而,在各類投資者中間,關鍵詞如上,依然是“熱情”。
許多基金公司重新組織了新股策略小組,近期內將“逢新必報價”。新股發行制度修改后,新股發行時間由上市公司自主選擇,雖然期限長達12個月,大批被壓抑已久的新股“趕早不趕晚”,發行節奏之快也可以提高機構的資金使用效率。
不過,新上市的首批新股規模大都在4億股以下,以登陸創業板和中小板為主,在目前的市場熱情下,很有可能觸動回撥機制,網上申購比例最高達8成。
新制度整體向擴大網下配售傾斜,優先代表公眾利益的公募和社保的配售權,但是,回撥機制平衡了中小投資者意愿。一旦網上中簽率極低、熱情較高時,回撥機制發揮作用,可向網上申購比例可以打80%,這又可能影響機構的網下中簽率,進而影響資金的使用效率。
“新股發行制度發生了變化,謹慎點看歷史 數據 下的投資新股回報率有效性減弱,需要觀察一兩批發行后可能預期會更加明確。”國泰基金 財富管理 部總經理張則斌稱。
在他看來,短期內,證監會對新股表現及投資者做出某些限制,但新股發行大方向仍是市場化,監管層希望培養機構投資者和券商長期的理性合作關系,促使新股定價、整個市場定價都趨于合理的范圍。
在交易所的限價令下,許多券商給出的短期打新策略是,新股上市首日不一定急于賣出,很可能會出現由原來的“急火紅燒”轉為“文火慢燉”,他們預計這段美時光或維持約3個月左右。
2014將是新股之年。上述私募認為,早期的打新產品因新股質地好、市場情緒更加積極、加上杠桿后獲得超額收益的機會較大,但第一批過會的新股發完后,市場的熱情會快速下降,普遍采用杠桿打新后中簽率也會大幅下降,最終也只能獲得一個市場的平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