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獨家獲悉,中海油決策層決定收縮新能源業務,解散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海油新能源”)。
中海油在兩周前的一次會議上做出了此項決策。消息人士透露,相關文件已經傳達到了個人。除了位于內蒙和山西的煤制氣項目外,其他獨立投資項目均會遭剝離。為此,中海油專門成立了新能源辦公室來處理此事。
多位中海油內部人士及中海油新能源下屬公司人士證實了上述事實。1月2日,經濟觀察報多次致電中海油副總經理呂波,其手機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狀態。截至發稿前,中海油宣傳部門給記者的回復為:“新能源公司沒有解散”。
中海油的新能源業務主要包括風電、煤制氣、動力電池、生物質能、太陽能及氫能。這塊業務一直被中海油列為其六大業務板塊之一。
至今,中海油在新能源業務上的投資超過百億元,但除了2012年扭虧實現盈利外,其他年份均在虧損。而這個扭虧,如果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之下,是一個難以平衡的規劃,新能源公司一位內部人士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和發電企業相比,我們開發風電并沒有太明顯的優勢,在陸上,劃分到的資源稟賦也不是很好,更何況內蒙和甘肅地區的限電問題嚴重,直接影響盈利。”在中海油這個動輒上千億利潤的巨頭面前,不到1000萬元的賬面盈利令新能源公司的處境頗為尷尬。
接近中海油高層的人士稱,新能源業務一直虧損讓決策層失去了繼續投資發展的信心,因此決定逐步退出,項目該轉賣轉賣,股權該轉讓轉讓。
解散“平臺”
過去六年,位于朝陽區酒仙橋國賓大廈5-7層的中海油新能源一直是中海油拓展新能源業務的“中樞”。
如今,這個“中樞”即將解散。
中海油新能源成立于2007年,業務范圍包括風能、生物質能、煤基清潔能源、太陽能、氫能、CDM(清潔發展機制)等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等,“是中海油新能源產業的孵化器”。
2013年12月31日,記者在國賓大廈5-7層中海油新能源辦公室看到,一些用來打包的紙盒被堆在辦公室外側。
利用一位員工抽空在樓道里抽煙的間隙,記者試圖探聽有關消息,但對方十分謹慎,并不愿多說。
事實上,大概五六天前,來自中海油總部下發的文件讓在這里辦公的職員陷入了困惑。2012年,中海油新能源剛實現了扭虧為盈。
文件下發后,中海油新能源內部召開了會議,將文件的內容傳達到了個人。消息人士稱,文件大概內容是中海油要解散新能源公司,僅保留內蒙和山西兩個SNG(煤制氣)公司,其他項目都將賣掉。
此外,還將這兩個SNG公司升級為二級子公司。之前,中海油新能源為中海油的二級子公司,SNG公司則隸屬于中海油新能源。
在中海油新能源的內部會議上,中海油給了一些員工兩個選擇,要么自謀出路,要么去內蒙和山西項目。
接近中海油高層的人士稱,那些有中海油正式編制的員工不用擔心會被解聘,他們會被安置到其他崗位上去。
記者了解到,在中海油新能源,有一部分職工是直接從中海油內部調任過來的,這些人一般在編;另外還有一部分人是合同工,有一些是和第三方勞務機構簽訂,屬于勞務派遣用工。
選擇性剝離
經濟觀察報獲悉,在中海油新能源內部會議數天前,中海油總部內部也召開了一次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中海油決策層認為就目前宏觀及行業環境而言,應該在新能源業務上進行收縮。
此次會議最終讓中海油下定決心退出新能源業務。但中海油并沒有選擇“一刀切”的方式,而是進行選擇性剝離。
接近中海油高層的人士透露,中海油第一步是解散中海油新能源,接下來則會把那些主導投資的項目賣掉,一些參股或控股的股權類投資暫時不會處置。
中海油新能源業務版圖中,地位最重要的三塊業務是風電、煤制氣、動力電池,其他還包括生物柴油、太陽能等。
風電業務之前一直是中海油新能源領域布局的重點,但也會是此次首先被剝離的資產。
上述接近中海油高層的人士稱,風電項目基本上都是自主投資,因而處置起來相對方便,直接將其售賣即可。
2009年中旬,中海油又決定斥資50億元控股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津力神”),進軍動力電池行業。后者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鋰離子電池生產商。
但上述人士稱,由于動力電池是股權投資,還會對其進行保留。
對此,天津力神董秘王戰印證了這一說法。王戰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稱,中海油新能源業務調整不會涉及天津力神。
剎車
中海油布局新能源始于10年前,當時傅成玉初任中海油總經理,便將新能源業務列為未來發展的重點。傅成玉現為中石化董事長。
2006年,中海油黨組決定開發建設新能源產業,將原先三級單位新能源板塊從中海油石油基地集團中剝離出來,成立新能源辦公室。
彼時,相較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三桶油”中實力最弱。其獨有的海上對外合作專營權也于2009年被打破,發展新能源成為中海油的“新機會”。
傅成玉曾表示,建設新型能源產業體系,中海油有兩個“刻不容緩”。一是更充分地開發海洋油氣資源,從淺水走向深水,從300米水深向3000米水深進軍;二是在發展傳統能源的同時,加快清潔綠色低碳能源的開發和循環經濟的發展,探索新產業,推動產業轉移。
據不完全統計,中海油在新能源領域內的投資已經超過了100億元。天津力神的官網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海油新能源注冊資本金38.78億元,總資產達到71.5億元,員工600余人。
但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并沒有帶來預期的效益。相反,由于經濟危機、產能過剩及電力輸送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新能源產業從2010年開始迎來下行拐點。
盡管中海油新能源在2012年實現了993萬元的盈利,但這是它成立6年以來的唯一一次盈利。
中海油內部人士說,中海油除了風電業務能掙點錢外,其他業務均處于虧損之中。“但風電也僅是調峰并網,量不會太大。”該人士說。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風電行業能掙錢的寥寥,因此中海油放棄風電業務也是可以理解的。
動力電池方面, 數據 顯示,天津力神2012年實現營收30億元,凈利潤12.2億元,但2013年1-7月凈虧損9566.68萬元。
中海油在新能源領域內的投資也從2011年開始收縮,不再進行大規模的投資。2011-2012年間,中海油除保有原有項目外,基本上在新能源領域鮮有投資。
新能源業務連年虧損讓中海油的決策層失去了耐心。最終,在2013年的最后幾天,中海油決策層最終決定放棄該業務。“未來,中海油整個新能源業務都會被出售。到時該賣的就賣掉,該轉讓的轉讓。”接近中海油高層人士說。
回歸油氣
在最近幾個月的中海油內部會議上,中海油很少提及新能源。最近的一次“2013務虛會”上,中海油董事長王宜林對新能源亦只字未提。
這與前任總經理傅成玉形成鮮明對比。
事實上,中海油新能源版圖是由傅成玉一手打造。但凡在重要場合,傅成玉都會提到新能源是中海油的核心業務之一。
2011年,傅成玉入主中石化,中海油董事長由原中石油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王宜林接手。
公開資料顯示,王宜林畢業于華東石油學院勘探系石油地質勘探專業和石油大學地球科學系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從1996年到2011年5月,歷任 中國石油 ( 行情 , 問診 )新疆石油管理局黨委書記,中國石油股份新疆油田分公司總經理,中國石油總經理助理,中國石油副總經理、黨組成員。
在他的帶領下,地處準噶爾盆地的克拉瑪依油田原油年產量突飛猛進,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第一個千萬噸級的大油田。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王宜林一直在傳統的油氣行業工作,因而更加注重傳統的油氣資源的開發。
此時,新能源業務已不在中海油的戰略范圍內。“從那時候起,新能源的命運其實已經注定了。”上述接近中海油高層的人士說。
在林伯強看來,中海油放棄風電等新能源業務,也是為了把精力放在其他的領域。“例如頁巖氣和天然氣業務。近年來氣價有明顯上升,而且未來天然氣市場化步伐比較明顯。”林伯強說。
消息人士透露,中海油收縮風電、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業務,目的之一是為了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兩個煤制氣項目上。在解散中海油新能源后,這兩個煤制氣公司“晉升”為中海油二級子公司,可見中海油總部對煤制氣項目的重視。
事實上,中海油在王宜林接任傅成玉后,已經開始向“油氣”回歸。而煤制氣則是其天然氣戰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