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朱凱
人民幣匯率昨日再創(chuàng)新高至6.0670,首次突破6.07關(guān)口。相比官方中間價6.1050而言,即期市場的“風險偏好”更顯突出。
在2013年,美元指數(shù)先揚后抑,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則基本處于升勢。迄今為止的241個交易日中,人民幣中間價37次刷新高點,境內(nèi)即期匯率34次攀上2005年匯改以來新高,全年已升值2.6%。
新的一年已在眼前,國際形勢相比此前略為明朗,國內(nèi)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加快,市場預(yù)計2014年年底之前這一改革有望取得階段性成果。在此基礎(chǔ)上,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改革或漸次開啟。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guān)系的國債收益率曲線。”這句話與匯率改革和利率市場化并列放置,預(yù)示國債收益率曲線應(yīng)成為未來“可成交、可定價”的無風險定價基準。
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逐步確立市場的信用定價基準,再隨著無風險收益率曲線的健全完善,我國金融體系建設(shè)的兩塊基石得以奠定,借由利率去定價的匯率趨勢才可以慢慢為市場所掌握。
人民幣匯率風險情緒的變化,將更多依賴政策微觀建設(shè)的推進。這意味著,即使利率市場化全部達成,存貸款利率管制完全放開,外匯市場流動性如果還處于“被動增加”的境地,市場規(guī)律和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就難以發(fā)揮。
著眼于流動性的微觀建設(shè),可以包括匯率的自由雙向波動,也可以是貨幣政策主動性的增強。即將來到的2014年,如果單邊升值慣性結(jié)束后,在美元可能開啟強勢周期的“倒逼”之下,人民幣進入歷史性的雙邊波動階段,市場流動性將得到“顛覆性”的增加。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合理推進,我國貨幣政策自主性將得到增強。屆時,“對沖外匯占款、被動投放貨幣”模式將被歷史塵封。隨著中國本土外匯市場吸引力上升,全世界投資者盡情追捧,匯市流動性狀況將進一步改善。
風險,生來就是難測的;臉譜,本身就是多彩的。2014年的人民幣匯率“風險臉譜”,希望也是五顏六色、異彩紛呈的。如果仍糾結(jié)于升值多少或貶值多少,那貨幣與貨幣的交易本身就失去了意義,匯率衍生品的創(chuàng)新也就成了無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