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頻發,犯罪手法層出不窮,嚴重侵害了公眾財產安全與人民的合法權益,也使金融安全防線受到沖擊與考驗。農村地區群眾防詐意識相對薄弱,信息獲取渠道有限,更容易成為詐騙分子的目標,農村中小銀行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肩負守好人民群眾“錢袋子”的使命和責任。近日,《中國農村金融》對話多位從業人員和專家,共話如何做好反欺詐管理,以智能風控筑牢風險防線。
天津農商銀行副行長、首席信息官李鵬分析,涉及電信網絡詐騙的賬戶主要有受害人賬戶、涉詐賬戶、洗錢賬戶和取現賬戶四種類型,其中對涉詐賬戶的識別能力是銀行面臨的首要挑戰,為此,天津農商銀行構建起集事前預警、事中攔截、事后監測于一體的智能化反詐模型監測體系,貫穿電信網絡詐騙可疑賬戶上、中、下游全交易流程,模型準確率已達95%以上,大幅度提升了風控的精準性與響應的及時性。
安徽省聯社運行管理部總經理田紹新同樣認為應提升智能風控水平,持續優化大額涉案預警模型和異常行為監測模型,推進企業級反欺詐平臺建設,建設客戶級風險畫像、專家模型、行為評分模型、機器學習模型等體系,全面提升反欺詐防控能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湖北省聯社運營服務部總經理陳皓強調,農村金融機構要馳而不息做好數據治理工作,改善基礎數據質量,變數據短板為新質資產,為反詐工作提供堅實基礎。在具體做法上,行內各系統間應開展客戶信息對賬,整合完善客戶身份信息,并引入第三方數據進行逆向校驗和補充,不斷提高信息準確度。
農信機構網點數量多、賬戶規模大,且客戶結構多為縣級以下農村地區人員,在當下單純以涉案賬戶數量排名的考核機制下,反詐難度和壓力大。河北省聯社市場拓展部副總經理石利廣提到,河北省聯社積極學習借鑒大行科技“智慧”,從農總行引進智能反欺詐風控系統,目前已對接柜面、POS、ATM、手機銀行等14 個業務渠道,豐富反詐規則共411條,建立模型指標39種,實現賬戶黑灰白名單分類管理和高風險交易事中阻斷的功能。
在“資金鏈”治理方面,上海農商銀行運營管理部副總經理朱慧娟分享了上海農商銀行的實戰經驗,一是加強科技賦能,構建包括電信網絡詐騙風險監測平臺、資金鏈治理攔截機制等的智能風控體系;二是強化源頭管控,嚴把賬戶開立關口和存量賬戶治理;三是深化聯防聯控,加強警銀協作和銀行間信息共享,并探索與通信運營商、電商平臺、支付機構的合作;四是優化流程機制,完善緊急止付和快速凍結流程,健全客戶溝通處理機制,探索設立保障機制。
恒豐銀行數據資源部副總經理任曉煒提示,當前金融機構在反詐工作中出現取款流程繁瑣、“一刀切”、風控模型不精準、告知義務履行不到位等問題,易形成輿情。他提到,反詐工作既要堵截風險,又要防止誤傷客戶。金融機構應健全輿情應對機制,完善反詐系統和風控模型建設,統籌優化客戶服務,堅持源頭治理,在完善盡職調查的前提下設置白名單機制,避免重復管控。
邦盛科技資深業務專家陳浩認為,電詐模式經歷了從賬戶買賣,到賬戶出租,再到賬戶詐騙的變化,作案手法不斷升級和復雜化,當銀行強化對高頻大額交易的監測與管控時,犯罪分子可能會轉向采用“低頻低額”的交易策略來逃避銀行的風控系統。他表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智能風控起到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應建設涵蓋賬戶全生命周期風險管理體系,搭建“流批一體”反電詐資金鏈治理框架,建立基于“三道防線”的縱深防御模型體系。
邦盛科技實時智能技術研發中心專家吳偉建議,一方面,升級監測思路,結合行為數據和入賬數據,提升規則識別精度,渠道側阻斷首筆出賬交易,建設貸方監控模型,加大首筆涉案資金入賬后的攔截力度。另一方面,開展事前動態評級,將個人賬戶進行分層分類管理,通過風險模型和價值策略獲取對應的風險預測以及日出金預測。
反欺詐是金融機構的“必修課”,立足服務“三農”前沿陣地,農村中小銀行還需強化智能風控水平,加強聯防聯控,打好防詐反詐持久戰,構筑起抵御風險的堅固防線,切實守護好農村地區的金融安全與人民財產安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